开启人生的智慧抉择
什么是智慧?《成唯识论》中讲道:“云何为慧?于所观境,简择为性,断疑为业”。
意思是说,我们所观的一切境界,包括我们自己内心的一些变化,一切山河、大地、人物、事件等,我都能够如理如法地做出一个选择,不会产生疑惑,这就是佛教所讲的慧。这里有一个前提,要如理如法,符合佛教的标准。
抛开佛教这层标准来讲,慧是什么?我能够对我所感知到的、看到的一切境界和现象,明白,了解,然后通过自己的智慧去做出自己觉得对的选择,我认为这就已经算是“慧”了。
大家不妨问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到?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做不到。对于一个事情,我们左右为难,不知道怎么去做选择,因为我们不了解外在的这个事物它的发展、因缘和变化。因为我们疑惑,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对事情进行抉择和拣择,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很难说自己拥有“慧”。
生起如实的智慧
如何才能生起如实的智慧呢?在不同的文化系统里,虽各有阐述,但却有一点相通之处,即由定而发慧。儒家经典《大学》中提到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佛教讲: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。同时,戒里面还有定和慧,定里面还有戒和慧,戒定慧是一体的。
我们要生起如实的智慧,一定要达到一种静或者定,这个静或定是什么呢?——心的透彻,心的明净。只有如此,你才能够对外境有一个明慧的观察和通达的抉择。
举个例子:一瓶水,如果里面有沙,我拿着使劲儿摇晃,在没有静止的情况之下,水和沙以及其中的一些杂质混在一起,我们看不清楚何是水?何是沙?何是杂质?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把水放一放,让它静置几分钟,等它平静下来,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看到水是水,沙是沙,沙里面还有哪些杂质。这就好比慧生起的条件,内心足够透彻、安稳。
许多高僧大德以及一些做事很有能力的人,他们为人处世都很稳。那是因为他们的内心,无论经历了怎样的风浪和世界变化,依旧会稳稳地去观待这个世界,看清楚自己所有的抉择。可见,只有内心通达、稳定,才能生起如实的智慧。
智慧的高低
智慧的高低因人而异,差别在何处?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三句话去分辨。
○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
从闻道后的反应来看,上士智慧卓越,一旦领悟真理,便勤勉实践;中士则对道理半信半疑,态度模糊;而下士则对道理嗤之以鼻,视为无稽之谈。这便是三者的显著区别。
○先知先觉,后知后觉,不知不觉。
从对事物的感知方面来说,有些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,就能凭借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和判断,提前规避风险,这一类人属于先知先觉;有些人则是在事情发生后才恍然大悟,此乃后知后觉;还有一些人,对事情的发生毫无察觉,直到结果显现仍不明所以,这便是不知不觉。
○听闻苦即知修行;见知苦即知修行;身受苦即知修行。
修行的方式因人而异。有人通过听闻便能领悟,有人则需亲眼见证,还有人必须亲身经历才能觉醒。例如,有人听人讲述炎热天气便选择留在家中,有人看到身边人因不良习惯导致患病而警醒,还有人则需自己亲身体验痛苦后方能改变。这些差异源于个人对事物的执着点不同,如情感、爱欲、物质享受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分类并非绝对,因为每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可能不同。我们的执着点各异,导致对听闻、眼见、身受的反应也各不相同。
在抉择中见高下
韩寒电影《后会无期》中有一句台词:“尽管这一生知道那么多道理,可依然还是过不好这一生。”这引发了我们深思:为何?
看这张图片,大家是否认识普贤菩萨?在四大菩萨中,普贤菩萨以“大行”著称,其核心在于行愿,即立下宏愿并付诸实践。同理,知道再多道理若不付诸行动,也无济于事。就像桌上佳肴满布,光报菜名岂能果腹?同理,了解再多道理,不实践也无益。
比如,头痛感冒时,医生开药,仅知药名与功效远远不够,必须服用方能见效。因此,践行至关重要,尤其在抉择之时。空谈误事,唯有行动方能见真章。
那么,在抉择中见高下,最重要的是什么?智者未必每次都能做出最佳选择,但他们必定清楚如何选择、为何选择,并能坦然接受结果。对他们而言,最好的选择往往是基于自身情况与长远考虑的。
比如在座的各位,为什么选择来文殊院体验寺院生活?在家躺着休息不好吗?或许对别人来说,放弃家里的闲适与安逸,来体验寺院的清苦生活,并非最好的选择,至少从自身的安乐来讲,暂时不是最好的选择。但是从长远来看,对在座的各位而言,来这里学习传统文化、佛教智慧,感受内心的宁静,似乎更有收获。
面对文殊院的严格安排,可能一开始大家会难以适应,但仍选择坦然接受,积极体验每一个环节。大家明确选择的原因,并勇于承担结果,这便是智慧的选择。
智者的选择或许不被所有人理解,但他们内心坚定,知道为何如此,并能从容应对。这种智慧与态度,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向往的。
在追求目标与理想的道路上,我们或许无法一步到位,但只要保持学习与进步,便是好的。正如出家修行,并非一蹴而就的成圣之路,而是需要不断克服贪嗔痴、持续努力的过程。
编辑|梦觉 图片|传媒中心
美编|妙能 责编|慧法
/
荐
读
/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:
川(2022)0000009